脫模后鋼錠的表面處理步驟
一、表面清理與除雜
去除氧化皮與殘留物
使用機械或化學方法(如噴砂、酸洗)清除鋼錠表面的氧化皮層及脫模劑殘留,確保表面潔凈無雜質。
酸洗工藝常用鹽酸或硫酸浸泡,溶解氧化皮并中和堿性脫模劑成分。
油脂與污垢處理
通過熱浸除油或電解除油工藝去除表面油脂,防止后續處理中油污影響工藝效果。
二、表面缺陷修復
缺陷檢測與標識
檢查鋼錠表面是否存在裂紋、結疤、縮孔等缺陷,采用磁粉探傷或目視檢測定位問題區域。
打磨與修整
對輕微劃痕或毛刺進行機械打磨或拋光處理,消除表面不平整;對深層次缺陷(如裂紋)需通過補焊或局部重熔修復。
三、防銹與涂層防護
防銹處理
均勻噴涂防銹油或涂抹防銹劑(如脫水防銹油),短期存放時防止氧化銹蝕。
功能性涂層(可選)
根據需求進行電鍍鋅、發黑處理或噴涂耐高溫涂層,提升鋼材耐腐蝕性或工藝適配性。
四、熱處理優化
退火與緩冷
對高碳鋼或合金鋼進行退火處理,消除脫模過程的熱應力,改善內部組織均勻性,降低硬度便于后續加工。
鎮靜鋼錠可采用凝固態熱送裝爐緩冷,利用余熱減少能耗并降低表面缺陷風險。
五、質檢與標準化
表面光潔度檢測
通過目視或儀器檢測表面粗糙度,確保達到工藝要求(如無油脂、氧化皮殘留且色斑輕微)。
尺寸與形貌驗證
測量鋼錠尺寸公差,檢查幾何形狀是否符合設計標準,對不合格品進行返工或降處理。
總結
脫模后鋼錠表面處理以“清理→修整→防護→熱處理→質檢”為核心流程,結合機械、化學及熱工手段優化表面質量,適配后續鍛造或精加工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