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首頁 > 技術文獻 > 技術交流 > 濰坊口碑好的無土栽培 黃瓜沼液無土栽培基質初步篩選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7m×18m 塑料大棚2 座,采用抗病、高產的溫室黃瓜品種“津優30”,選用鋸末、粗河沙、煤炭、稻殼灰、1﹕1 粗河沙與鋸末混合基質等作為試驗基質;營養液主要是50%的沼液,滴灌管供液。
1.2 試驗地點與方法
1.2.1 試驗地點與時間 試驗地設在莆田市新度鎮屠宰場后院沼液無土栽培示范場。
1.2.2 試驗方法 2004 年1 月22 日,黃瓜種子放入用100%沼液兌70~80℃溫水(2﹕1)的沼液中,不停攪拌15min 后,浸4~6h,清洗后用塑料營養缽育苗,并于3 月2 日定植于不同的基質中。試驗設鋸末、粗河沙、煤炭、稻殼灰、1﹕1 粗河沙和鋸末混合質5 個處理,每處理種植30 株,隨機排列,重復3 次。栽培方式為槽培,采用滴灌管供應濃度為50%的沼液。定植后,分階段測定基質的pH 值,每天記錄基質的最低和最高溫度,定期觀測記錄植株生長量(莖粗、株高),生長中期調查葉面積,采收期記錄各處理的產量。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基質溫度比較
從表 1 可以看出,煤炭的保溫性能較好,升溫快、降溫慢,定植后有利于快速緩苗;鋸末和稻殼灰保溫性能亦較好,但升溫較慢;粗河沙保溫性差,升溫快,降溫也快;而1﹕1 的粗河沙與鋸末混合質升、降溫都較適中。
2.2 不同基質植株生長量
綜合表 2 記錄的三個階段生長量可見,1﹕1 粗河沙與鋸末混合質表現最佳,鋸末、粗河沙次之,煤炭、稻殼灰最差。
注:每處理各重復選5 株調查,數據為3 個重復的平均值(表3、表4 同)。
2.3 不同基質中的植株葉面積比較
從表 3 可見,粗河沙與鋸末(1﹕1)混合質中的植株葉面積最大,其后依次是粗河沙、鋸末、稻殼灰和煤炭。葉面積越大意味著光合作用越強,光合產物越多,產量也就越高。
注:單葉葉面積計算公式為:葉面積= 0.5 葉寬 × 葉中脈長 + 0.25 × 葉寬2。
2.4 不同基質的黃瓜產量比較
從表 4 可見,各基質中黃瓜的產量依次為:粗河沙與鋸末(1﹕1)混合質>粗河沙>鋸末>煤炭>稻殼灰。
從基質pH 值對黃瓜生長結果的影響來看,黃瓜正常生長的pH 為5.6~6.2,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其生產性能。檢測表明,鋸末pH6.2、粗河沙pH6.5,煤炭pH6.8,稻殼灰pH9.1,1﹕1 粗河沙與鋸末混合質pH6.3;而試驗用的沼液pH 為6.8~7.5,因此,選用的基質pH 值應是微酸性。稻殼灰使用時未經水洗,其pH 值大于9,呈強堿性。實踐證明,當基質pH>7.5 時,會破壞營養液中營養平衡,引起鐵、錳、硼、磷等元素失調,不利于作物的正常生長,最終影響產量。因此,采用純稻殼灰作為沼液無土栽培的基質由于pH 過高,導致產量降低。
3 結語
通過基質初步篩選結果表明,粗河沙和鋸末均較適合本地區用作沼液無土栽培的基質,兩者按1﹕1 混合使用效果更佳。由此可見,栽培中的基質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按不同配比混合使用?偟囊笫墙档突|的容重,增加孔隙度,改善通透性,為作物生長提供最佳的水氣比例。在實踐中,可以根據當地取材的難易和成本高低來選擇基質。本試驗為初步篩選,今后將在混合基質的最佳配比方面進一步研究。
無土栽培的基質來源較廣,本試驗限于試驗條件,只選擇了本地區有代表性的5 種基質進行試驗。其它地區還有較好的基質材料(如泥炭、菇渣等),可以就地取材、廢物利用?傊,作為沼液無土栽培基質的材料必須具備透氣性良好、化學性質穩定、有一定持水力、取材容易、價格便宜等特點。良好的混合基質應能適合于多種作物生長。
版權聲明: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原創作者,如有侵權,請提醒我們刪除。作為交流平臺,文章觀點屬于作者,僅供參考。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易推廣"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易推廣,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
使用,并注明"來源:易推廣"。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② 本信息由注冊會員:壽光市眾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發布并且負責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