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首頁 > 技術文獻 > 技術交流 > 電動汽車的發展
電動汽車的發展
電動汽車是以電為動力的汽車,電的來源可有多種方法。電動汽車最早出現在1873年,英國人羅伯持.戴維森制造了第一輛有實用價值的電動汽車,電的來源是蓄電池,這輛電動車比卡爾.本茨的汽車還早10多年。從汽車發展的歷史來看,電動汽車其實比燃油汽車還要早誕生幾年,但受電池和驅動控制技術的局限,其發展卻遠遠落后于燃油汽車。電動汽車是以電池為動力的汽車,與燃油汽車有顯著的區別。汽車雖給國民經濟帶來了發展給人類帶來了方便,但也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災害,42%的環境污染是來源于燃油汽車的排放,80%的城市噪聲是由交通工具產生的,當今世界石油儲量日趨減少,而燃油汽車是消耗石油的大戶!因而當今汽車工業發展勢必尋求低噪聲、零排放、綜合利用能源的方向。有鑒于此,本世紀六七十年代,電動汽車開始復蘇,F在隨著電力電子、控制、材料等技術的發展在世界各國激發了研究、開發、應用電動汽車的熱潮,可以預見電動汽車 將是21 世紀的重要交通工具。電動汽車具有舒適干凈、噪聲低、不污染環境、操作簡單可靠及使用費用低等優點,被稱為綠色汽車。電動汽車技術則提供了對大氣污染問題的一種解決方法,它不產生尾氣排放,運行時幾乎不產生污染,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零污染汽車。唯一使電動汽車產生污染的是為電動汽車提供能量、需要不斷充電的蓄電池。而蓄電池的廢棄物則主要以無機物為主,是有形的和易于收集的,人們利用現有的成熟技術可以對其進行處理,以達到零污染排放的目的。
從我國能源的結構來看,我國是典型的富煤、缺油、少氣國家,發展大規?稍偕履茉淳哂袕V闊前景。目前火力發電占比接近80%,電源結構很不合理。未來電力行業的產業政策主旨是優化電源結構,加強電網建設。優先發展水電、核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生物質發電等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而對煤電則立足優化結構、節約資源、重視環保、提高技術經濟水平。對于新能源的各項政策及規劃,將引導降低火電在電力中的占比,增加水電、核電、風電的比例,優化電力結構。在這樣的思路下,新能源的運用程度必然將大幅提高。
新能源發展是國家政策支持和關注的重點,中國4萬億經濟剌激計劃中,近四成用于發展清潔能源。僅今年全國財政對于可再生能源的預算安排就達到了100億元左右,比去年高出60億元左右。
我國政府密集地推出鼓勵政策,包括汽車產業振興規劃中,決定實施新能源汽車戰略,推動電動汽車及其關鍵零部件產業化。以新能源汽車為突破口,加強自主創新,形成新的競爭優勢。
國外的發展狀況:德、日、法、美這幾個汽車工業發達國家,到目前為止都已研制出實用的電動汽車,其中包括大客車、轎車、摩托車等。美國幾大主要汽車制造商已廣泛深入的開展了電動車的研究。其中通用汽車公司是電動汽車行業的領導者。通用與美國能源部合作,用MH-Ni電池取代鉛蓄電池,使電動車一次充電行使距離達到160km,他們計劃在2004年開始生產燃料電池的電動汽車世界各國著名的汽車廠商都在加緊研制各類電動汽車,并且取得了一定程度的進展和突破。日本一直以來,出于對能源危機和環境保護的關注及占領未來世界汽車市場的考慮,日本十分重視電動汽車的研制與開發。從目前世界范圍內的整個形勢來看,日本是電動汽車技術發展速度最快的少數幾個國家之一,特別是在混合動力汽車的產品發展方面,日本居世界領先地位。目前,世界上能夠批量產銷混合動力汽車的企業,只有日本的豐田和本田兩家汽車公司。
與世界其他國家一樣。電動汽車研發工作在我國也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十五”期間,國家從維護我國能源安全、改善大氣環境、提高汽車工業競爭力、實現我國汽車工業的跨越式發展的戰略高度考慮。設立“電動汽車重大科技專項”,通過組織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集中國家、地方、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方面的力量進行聯合攻關:為此,從2001年10月起,國家共計撥款8.8億元作為這一重大科技專項的經費。
我國電動汽車重大科技專項實施4年來,經過200多家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的2 000多名技術骨干的努力,目前已取得重要進展:燃料電池汽車已經成功開發出性能樣車,燃料電池轎車累計運行4 000km,燃料電池客車累計運行8 000km;混合動力客車已在武漢等地公交線路上試驗運行超過14萬km;純電動轎車和純電動客車均已通過國家有關認證試驗。
盡管傳統的內燃機汽車仍在當今世界占據主導地位,但發展清潔無污染的電動汽車已是大勢所趨,也是世界各國的必然選擇。目前,在電動汽車的商業化運作上,無論從產品技術還是從市場開發方面。都還面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這就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比如,加快制定相關技術標準,出臺對節能、 環保汽車的稅費減免和補貼措施,在基礎設施建設上提供便利條件等。
關鍵詞: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易推廣"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易推廣,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
使用,并注明"來源:易推廣"。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② 本信息由注冊會員:上海涵潮試驗設備有限公司 發布并且負責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