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首頁 > 技術文獻 > 行業標準 > 酶的生產與分離純化
酶的生產與分離純化
主要內容:
2.1 國內外酶制劑工業生產及應用現狀
2.2 酶的發酵技術
2.3 酶的分離純化
2.4 酶分離、純化的評價
2.5 酶的劑型與保存
2.1國內外酶制劑工業生產及應用現狀
2.1.1 .新技術在生產中的應用:
w 三種方法:
n 組織提。耗竟系鞍酌、凝乳蛋白酶
n 微生物發酵:最大量的來源
n 化學及生物合成:生物重組
w 高新技術的應用:酶的修飾、固定化、基因重組、膜分離技術、冷凍干燥、微膠囊
2.1.3. 品種、規模不斷擴大
w 目前30多家600多個品種,應用于18個工業領域。
w 我國2000年酶制劑產量為30萬噸,100家,市場份額僅占5%,以未經除菌去渣的粗制品粉狀酶為主。
w 國際以液體、顆粒為主。
w 國內糖化酶、a-淀粉酶、蛋白酶三大類占了97%,顯然不合理。
w 重要產品普魯蘭酶、真菌淀粉酶、系列果膠酶、低溫堿性蛋白酶,國內尚未投入生產;
w 我國有7家上市公司介入酶制劑開發生產。
2.1.4. 應用領域不斷擴大:
w 美國酶制劑年產值6.25億美元,食品工業占62%,拓展飼料工業、洗滌劑工業、化學工業。
2.2 酶的發酵技術
w 利用微生物產酶的優點是:
n (1) 微生物種類多、酶種豐富,且菌株易誘變,菌種多樣。
n (2) 微生物生長繁殖快,易提取酶,特別是胞外酶。
n (3) 微生物培養基來源廣泛、價格便宜。
n (4) 可以采用微電腦等新技術,控制酶發酵生產過程,生產可連續化、自動化,經濟效益高。
n (5) 可以利用以基因工程為主的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選育菌種、增加酶產率和開發新酶種。因此,下面將主要介紹微生物發酵法產酶的一般原理和工藝。
2.2.1 產酶微生物
w 菌種是發酵生產酶的重要條件。菌種不僅與產酶種類、產量密切相關,而且與發酵條件、工藝等關系密切。已經在自然界中發現的酶有數千種,目前投入工業發酵生產的酶約有50~60種。它們的生產菌種十分廣泛,包括細菌、放線菌、酵母菌、霉菌。
2.2.2 酶的發酵技術
w 2.2.2.1 培養基
n 培養基的營養成分是微生物發酵產酶的原料,主要是碳源、氮源,其次是無機鹽、生長因子和產酶促進劑等。
(1)碳源
w 碳素是構成菌體成分的主要元素,也是細胞貯藏物質和生產各種代謝產物的骨架,還是菌體生命活動的能量的主要來源。當前酶制劑生產上使用的菌種大都是只能利用有機碳 的異養型微生物。有機碳的主要來源有:一是農副產品中如甘薯、麩皮、玉米、米糠等淀粉質原料;二是野生的如土茯苓、橡子、石蒜等淀粉質原料。此外,以石油產品中12 ~16 碳的成分來作碳源,如以某些嗜石油微生物生產蛋白酶、脂酶,均已獲得成功。
n 不同的細胞對各種碳源的利用差異很大,所以在配制培養基時應根據不同細胞的不同要求而選擇合適的碳源。另外,選擇碳源除考慮營養要求外,還要考慮酶生物合成的誘導作用和是否存在分解代謝物阻遏作用。盡量選用具有誘導作用的碳源,盡量不用或少用有分解代謝物阻遏作用的碳源。
n 例如,α-淀粉酶的發酵生產中,應該選用有誘導作用的淀粉作為碳源,而不用對該酶有分解代謝物阻遏作用的果糖作為碳源。
w (2)氮源
n 氮是生物體內各種含氮物質,如氨基酸、蛋白質、核苷酸、核酸等的組成成分。酶制劑生產中的氮源主要有有機氮源和無機氮 源兩種,常用的有機氮源有:豆餅、花生餅、菜籽餅、魚粉、蛋白胨、牛肉膏、酵母膏、多肽、氨基酸等;無機氮源有:(NH4)2SO4 、NH4Cl 、NH4NO3 、(NH4)3P04 、尿素等。
n 不同的細胞對各種氮源的要求各不相同,應根據要求進行選擇和配制。一般來說,動物細胞要求有機氮,植物細胞主要要求無機氮。多數情況下將有機氮源和無機氮源配合使用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例如黑曲霉酸性蛋白酶生產,只用銨鹽或硝酸鹽為氮源時,酶產量僅為有胨時的30% 。只用有機氮源而不用無機氮源時產量也低,故一般除使用高濃度有機氮源外尚需添加1%~3% 的無機氮源。
w (3) 碳氮比
n 在微生物酶生產培養基中碳源與氮源的比例是隨生產的酶類、生產菌株的性質和培養階段的不同而改變的。
n 一般蛋白酶 ( 包括酸性、中性和堿性蛋白酶) 生產采用碳氮比低的培養基比較有利,例如黑曲霉3.350 酸性蛋白酶生產采用由豆餅粉3.75 % 、玉米粉0.625% 、魚粉0.625% 。NH4Cl 1% 、CaCl2 0.5% 、Na2HP04 0.2% 、豆餅石灰水解液10% 組成的培養基;
n 淀粉酶( 包括α -淀粉酶、糖化酶、β -淀粉酶等) 生產的碳氮比一般比蛋白酶生產略高,例如枯草桿菌TUD127α -淀粉酶生產采用由豆餅粉4 % 、玉米粉8 % 、Na2HP04 0.8% 、 (NH4)2SO4 0.4% 、CaCl2 0.2% 組成的培養基。而在淀粉酶生產中糖化酶生產培養基的碳氮比是最高的。以上是蛋白酶和淀粉酶生產培養基碳氮比的一般規律,但是由于菌種很多而其性質各異。很難說都是符合上述規律的。
n 在微生物酶生產過程中,培養基的碳氮比也因培養過程不同而異。例如種子培養時,為了適應菌體生長繁殖的需要,要求提供合成細胞蛋白質的氮多些,容易利用的氮源的比例大些,種子培養基的碳氮比一般要比發酵培養基低些。發酵時,不同發酵階段要求的碳氮比也是不同的。例如在枯草桿菌BF -7658 生產α -淀粉酶的發酵過程中,發酵前期要求培養基的碳氮比適當降低,以利菌體生長繁殖,發酵中后期要求培養基的碳氮比適當提高,以促進淀粉酶的生成。
w (4) 無機鹽
n 微生物酶生產和其他微生物產品生產一樣,培養基中需要有磷酸鹽及硫、鉀、鈉、鈣、鎂等元素存在。在酶生產中常以磷酸二氫鉀、磷酸氫二鉀等磷酸鹽作為磷源,以硫酸鎂為硫源和鎂源。鈣離子對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等多種酶的活性有十分重要的穩定作用,例如在無Ca2+存在時灰色鏈霉菌中性蛋白酶只在pH7~7.5很小范圍內穩定,當有Ca2+存在時穩定pH范圍可以擴大到5~7。鈉離子有控制細胞滲透壓使酶產量增加的作用,酶生產的培養基中有時以磷酸氫二鈉及硝酸鈉等形式加入,例如米曲霉α-淀粉酶生產,添加適量的硝酸鈉以促進酶生產。
n 在天然培養基中,一般微量元素不必另外加入,但也有一些例外。如玉米粉、豆粉為碳源時,添加100 ppm Co2+和Zn2+,放線菌166蛋白酶活力可增加70%~80%。
關鍵詞:0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易推廣"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易推廣,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
使用,并注明"來源:易推廣"。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② 本信息由注冊會員: 易推廣 發布并且負責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