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首頁 > 技術文獻 > 分析方法 > 海南風吹楠葉揮發油化學成分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分析
海南風吹楠葉來源于肉豆蔻科(Myristicaceae)荷斯菲木屬HorsfieldiaWilld.常綠喬木海南風吹楠HorsfieldiahainanensisMerr.的新鮮葉。海南風吹楠,又名海南荷斯菲木、咪桉、水枇杷,在我國主要分布于海南和廣西[1~3]。該植物是一種很好的藥用植物,其葉、樹皮可以治療小兒疳積[4]。此外,在海南黎族少數民族山區,當地人常用其樹葉或樹皮浸泡酒,作為婦女產后的補血、活血的補藥,因此在當地又被稱為“血樹”[3,5]。目前,有關海南風吹楠化學成分方面的研究較少,只見對其種子油的成分有過簡單報道[3],海南風吹楠葉揮發油化學成分的研究未見有文獻報道。本實驗采用GC-MS技術分析海南風吹楠葉揮發油化學成分,為海南風吹楠藥用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理論依據。
1材料與儀器
1.1材料海南風吹楠采自海南省瓊中縣山區,經海南大學熱帶生物研究中心楊小波教授鑒定為HorsfieldiahainanensisMerr.。
1.2試劑無水硫酸鈉;無水乙醚(均為分析純)。
1.3儀器設備HP5937GC/6890MS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美國惠普公司);電子天平(SHIMADZU)。
2方法
2.1揮發油提取稱取海南風吹楠葉50g,切碎,用揮發油提取器按常規方法水蒸氣蒸餾提取至揮發油量不再增加。用無水乙醚萃取,取乙醚層用無水硫酸鈉干燥過夜,揮去乙醚,得到有特殊香味的黃色油狀液體,得率為0.11%。
2.2氣相色譜條件石英毛細管柱HP-FFAP(30m×0.25mm,0.25μm),程序升溫:從60℃開始,以6℃/min升到150℃,再以8℃/min升溫到250℃,保持5min;載氣為He,柱流量1.0ml/min,進樣口溫度250℃,分流比80∶1。
2.3質譜條件離子源為電子轟擊源(EI);電子能量70eV;離子源溫度230℃;四極桿溫度150℃;接口溫度280℃;掃描范圍10~500amu,進樣量1.0μl。
3結果
實驗通過GC-MS聯用分析了海南風吹楠葉的揮發性化學成分。經氣相色譜峰面積歸一法測定了各組分的相對百分含量,并用氣相色譜-質譜聯用技術做GC-MS離子流色譜檢測,所得質譜圖(見圖1)經計算機質譜數據庫檢索(NIST02.L質譜數據庫),并按照各峰的質譜裂片圖與文獻資料[6]對照,確定了海南風吹楠葉揮發油的化學成分。結果見表1。表1海南風吹楠葉揮發油成分及含量
4討論
從海南風吹楠葉揮發油中分離鑒定出11種化合物,占揮發油總量的100%,其中醇類有4種,占總量的64.62%;烯類兩種,占總量的9.19%;苯酚類、酮類和酯類各1種,分別占總量的3.65%,3.90%和7.03%。其主要成分為3,7,11-三甲基l-1,6,10-十二碳三烯-3-醇(46.03%)、(-)-藍桉醇(8.39%)、己二酸二辛酯(7.03%)、喇叭茶醇(7.00%)、胡椒烯(5.86%)等。在這些含量較高的物質結構中均含有不飽和雙鍵,含不飽和雙鍵的化合物往往會表現一系列的生理活性。其中,揮發性醇類一般具有令人興奮的調和性氣味且有抗腐敗、抗濾過性病毒等特性;萜類化合物一般具有提神、抗菌消炎和鎮痛等作用[7]。通過對海南風吹楠葉揮發油化學成分的分析及含量的測定,為探索其治病的作用機理,發掘黎族民族民間藥物和該屬植物系統分類提供科學依據。
致謝:本實驗得到海南大學理工學院梁振益、楊立新老師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在此深表感謝!
關鍵詞:0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易推廣"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易推廣,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
使用,并注明"來源:易推廣"。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② 本信息由注冊會員: 易推廣 發布并且負責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