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月球沒有大氣層,也沒有全球性的磁場,月球表面的月壤長期受到高能宇宙射線的輻照,實驗測量給出的同位素豐度并不是月球樣品最原始的數據。有了同位素樣品,我們可以通過實驗模擬宇宙射線照射月球樣品的反應機制以及同位素豐度的變化過程,幫助獲得月球樣品真實的同位素豐度信息,進而精確地認識月球的形成與演化過程。”7月8日,“首屆穩定同位素技術產業高質量發展研討會”在天津召開,中山大學副研究員安振東在應用技術分論壇中,詳細介紹了同位素樣品在天體關鍵核反應截面測量與嫦娥五號月球樣品分析中的關鍵作用。
在元素周期表中,處于同一個格子的元素被稱為同位素,它們有著相同的質子數和不同的中子數。同位素又可分為放射性同位素和穩定同位素,穩定同位素是原子的非放射性形式。雖然它們不發出輻射,但它們的獨特性質使其能夠得到各種廣泛應用,包括水和土壤管理、環境研究、營養評估研究和法醫鑒定等。在元素周期表的前82種元素中,80種元素有穩定同位素。
自英國物理學家湯姆遜首次發現穩定同位素氖-20和氖-22至今,已逾百年。經過一代又一代科學家的探索努力,穩定同位素在工業、農業、醫學等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
煙臺哈爾濱工程大學研究院教授馬福秋在“穩定同位素制備常用醫用同位素簡述”報告中,就介紹了當前醫用同位素的相關情況。“醫用同位素的臨床應用是現代醫學的重要標志之一,與人民的生命健康緊密相關,在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等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位素應用發展為促進同位素分離產業發展帶來機遇。中核集團戰略咨詢委委員、核工業理化工程研究院科技委主任雷增光在《核技術應用與同位素分離》主題報告中指出,要將分離成本控制在目標提取物的成本承受范圍內,積極創造條件開展放射性同位素提取技術研究,從乏燃料中提取市場需求的同位素,通過開辟不同分離方法研究,進一步探索多途徑分離綜合方法。
中核集團首席專家、中國核學會同位素分離分會理事長王黎明從穩定同位素的國內外研發情況、典型應用場景等方面出發作了專題報告。他提出,同位素產業屬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國家航天、電子、醫療等產業發展發揮作用越來越大,為實現穩定同位素自主可控和產業高質量發展,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和政策支持,加大研發投入和技術融合創新,實現分離技術與應用技術“兩翼齊飛”。中核集團首席專家、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張志忠也在專題報告中表示,希望借助全國重點實驗室等研究平臺建立穩定同位素產學研聯合研發體系,形成科研與產品轉化新機制,充分發揮各方創新資源及專業優勢,實現各單位間的技術互補、資源共享。
“當前,我國穩定同位素分離技術、應用技術和產業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同時要清醒認識當前面臨的形勢與挑戰。”本次大會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王玉明在致辭中表示,必須加快穩定同位素科技創新步伐,加速構建穩定同位素產學研用一體化格局,加速推進穩定同位素分離技術、應用技術發展和科技成果轉化,加速實現穩定同位素技術和產品自主可控和高質量發展。
本屆研討會由中國原子能工業有限公司、中國核學會同位素分離分會主辦,核工業理化工程研究院等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