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來到。準備農資、檢修農機、松軟土壤,全國各地春耕備耕工作正有條不紊開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農機是種田的重要保障,關乎全年的糧食收成。與之相呼應,從北京的人民大會堂,同樣傳來了加快農機行業發展的聲音和信心。
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2025年將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能力,提出“加快先進適用農機裝備研發應用和農業科技成果大面積推廣”。這一定調,無疑為農機行業注入了新的活力,指明了發展方向。
那么,該怎樣推動農機裝備高質量發展?智慧農業應用場景在何處?相關農機企業又將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
解決吃飯問題的根本出路在科技
早在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便指出,要推動農機裝備高質量發展,加快國產先進適用農機裝備等研發應用,推進老舊農機報廢更新,支持發展智慧農業,拓展人工智能、數據、低空等技術應用場景。農業農村部等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實施好2025年農業機械報廢更新補貼政策的通知》也明確,要進一步擴大老舊農機報廢補貼范圍,補貼標準也將顯著提高。
與傳統農機相比,智慧農機通過集成導航、遙感、通信、物聯網等先進技術,不但能夠實現農業科學化、精準化、智能化生產,還可以有效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強市場競爭力,保障糧食安全。
2024年,全國糧食總產量歷史性地邁上1.4萬億斤新臺階,糧食安全作為國家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壓艙石”的作用更加穩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要“藏糧于地”,也要“藏糧于技”,更多地向科技要產量、要產能,已經成為增糧之路上的一盞“明燈”。
在今年兩會“部長通道”上,農業農村部部長韓俊舉了這樣一個例子。“這幾年國家大力推廣精量播種機,現在全國保有量已經超過530萬臺,可以精準控制播種的數量、株距、行距和深度。我在地方工作問農民‘播幾斤種子’,農民說‘用了幾千粒’,按粒來算。”
從“播幾斤種子”,到“用了幾千粒”,這種變化不僅表明精量播種機可以節省種子,可以一次播全苗,是增產的一項關鍵技術,更體現出很多科技在農業上應用前景非常廣泛。
“解決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建設農業強國,科技是利器。”韓俊進一步指出,我國現在農業科技創新整體上已經進入世界第一方陣,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去年達到63%以上。各種現代科技都可以在農業這個古老傳統產業上得到廣泛的應用。“像高端農機、生物育種、無人機、人工智能,現在在農業上用得越來越廣泛,大大提升了農業的生產效率,催生了農業的新質生產力。”
科技創新不僅在廣闊無垠的農田,也在實驗室和試驗田。“2024年全國玉米總產量2.9億噸,如果蛋白含量每提高1個百分點,就相當于我們新增了290萬噸蛋白,如果這些蛋白都被有效利用,那就相當于少進口700萬-800萬噸大豆。”華中農業大學校長嚴建兵算的這筆賬,體現出了科技創新對于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意義。“大家不要小瞧這一個百分點,每一個百分點都彌足珍貴,每一個百分點都來之不易。”
機械化是“四良”融合的關鍵紐帶
發展國產智慧農機是實現農業現代化、保障糧食安全、提升農業競爭力的重要舉措。近年來,國產智慧農機使用率穩步提升,但同時也面臨諸多挑戰,資金壓力、售后服務、技術依賴、數據安全等問題制約了國產智慧農機的進一步推廣。
“現在專家們在試驗田里產量都是比較高的,通過良田、良種、良機、良法‘四良’深度融合,把增產的技術集成起來,努力把試驗田里的高產成績轉化到農田上。”韓俊也坦言,現在農業科技還有一些短板弱項、瓶頸制約,將聚焦提升農業科技創新的整體效能,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特別是要推進以企業為主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加快農業科技成果推廣,加快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
安徽省政協副主席馬傳喜強調,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要以科技創新為先導,有技術突破,還要進行轉化、集成和配套,使其轉化為實際產品,進入市場。生產設施、管理和制度也要與突破性技術相配套,推動產業升級。
“從會種地到‘智慧’種地,無人駕駛拖拉機、植保無人機、智能免耕播種機等裝備已在我們的黑土地上廣泛應用。”在去年全國兩會期間的“代表通道”上,吉林省梨樹縣鳳凰山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韓鳳香分享了自己帶領村民發展現代農業的經歷體會。
一年過去了,韓鳳香又帶來了好消息:一是去年提出了“關注農機安全以及加大小型農機補貼力度”的建議有了回復,單壟小型農機目前已納入國家補貼;二是合作社的農機隊伍又壯大了,現在擁有大型農機具76臺(套)。“我們還在承建的300公頃土地上安裝了智慧農業設備,可以對土壤濕度、氣象等數據進行實時采集,在大屏幕上一目了然。今年打算再建一個1000畝的智慧農場,爭取在作物生長的各個環節都實現智能化管理。”
“機械化是實現良田、良種、良機、良法等集成應用的關鍵紐帶,對糧食大面積規;夥產增產起到促進作用。因地制宜在適合糧食生產的區域提高機械化率,可以提高投入產出比,穩定農民收入,實現持續的穩產增產。”湖南郴州糧油機械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吳杰俊表示,在我國丘陵山區,機械化程度仍然有待提高,丘陵山區種植糧食和經濟作物機械化率仍較低。“比如,轉運農機的勞動強度較大,部分環節依賴人工,投入產出比偏低;農民購買和使用農機的積極性不高,影響機械化率提升;小型農機種類多批量不大,維修網點偏少等。這都需要強化農業生產服務模式,擴大高性能機械的覆蓋半徑,提高農機的利用率。”
農機市場正走在復蘇的路上
從中國農業機械流通協會此前發布的2024年12月份中國農機市場景氣指數(AMI)來看,作為全年收官月份,AMI為39.4%,繼續保持收縮區間。“整體市場波瀾不驚,深陷不景氣泥潭。環比每況愈下,震蕩下行,創下2024年9月份以來的‘四連跌’,走完了慘淡的2024年。同比降幅較大,詮釋了過去一年的慘淡場景。”協會特約分析師張華光表示。
而轉機似乎出現在了今年2月。數據顯示,2月份AMI指數為59.1%,比上月提升17.6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提升14.0個百分點。6個一級指數全部挺進景氣區間,其中經理人信心指數超70%。
“從近三年指數的走勢看,雖然2月的景氣度不及2023年同期,但上升的勢頭意味著市場正走在復蘇的路上。”中國農機流通協會信息咨詢部主任張文博認為,從2月份指數表現來看,傳統農機市場旺季已然到來,效益、客流量的大幅上升正是旺季市場的突出表現。3月份仍處在春耕、春播的時節,農機市場依然充滿活力。
在市場整體表現出復蘇態勢之余,不少農機企業也在加快生產節奏,全力奮戰“開門紅”。“一年之計在于春,一開工,我們各條戰線就在馬不停蹄地大量招聘人才。”浙江星萊和農業裝備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把工廠VR全景圖,帶到了招工現場。據了解,公司主要生產高速插秧機和山地丘陵拖拉機,產品應用于全國各糧食主產區,目前已經接到6000多臺訂單,排產也到了今年6月。
“現在國家產業政策比較好,對農業機械扶持力度非常大。今年的目標是1萬臺,產能增長大概30%,干勁還是非常足的。”上述負責人表示。
國機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曉侖則把目光放在了“第二曲線”上。也就是說,通過發展新質生產力探索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新模式,通過增強國際化優勢開辟新領域、新市場。
目前,國機集團正加快布局建設一批概念驗證、中試驗證平臺。比如在東北地區開展了新型農機中試驗證工作,幫助企業快速將新型農機裝備推向市場,實現產業化發展;積極擁抱AI技術,“農機云”和“機械裝備行業云”也基于國產算力完成了大模型的私有化部署,并開發了機械裝備行業云AI助手應用,為行業從業者提供智能、高效的知識和服務。
如果說農機是糧食生產的“鐵牛”,農機手則是駕馭“鐵牛”的“新農師”。來自河北省永清縣的劉鐵鈞,是十里八鄉有名的農機駕駛員、農機維修的行家里手。
他牽頭成立的喜慶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從最初只有一臺玉米收割機發展到現在擁有100多臺農機,服務范圍輻射周邊村莊農戶。去年,趁著國家把農業機械報廢更新納入大規模設備更新補貼范圍,合作社新購買了帶有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5臺拖拉機、7臺收割機。
“從老舊設備到智慧農機,不僅是技術的飛躍,更是一場關乎效率與責任的革新,能夠加快農業機械結構調整。”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劉鐵鈞建議,進一步完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以“優機優補”為導向,增加對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端智能農機裝備補貼力度。加快農機回收拆解企業培育和網點布局,鼓勵將回收和拆解環節分開,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再制造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