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確AI在教學中的定位至關重要,有助于學生在瞬息萬變的時代背景下,既扎實掌握傳統土木工程知識,又熟練掌握AI工具,從而在未來的職場競爭中占據先機。”
最近,廈門大學嘉庚學院的土木工程學院舉辦了一場以“AI賦能 智領土木”為主題的教學交流會,土木工程學院院長黃然在現場強調。
據學院網站消息,會上,與會者還圍繞AI與課程學習的結合方式、AI技能的訓練方法以及AI在土木工程專業學習中是否能與BIM軟件相媲美等議題進行了探討。大家一致認為,明確AI教學內容的占比和教學目標是當務之急,這有助于引導學生正確使用AI工具,提高工作效率。同時,學院應積極搭建實踐教學平臺,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機會,幫助他們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不斷積累經驗,提升能力。
近段時間,多所院校開會探討土木工程教學與科研。
例如,據武漢工程科技學院網站2024年12月20日的消息提到,土木工程專業作為傳統工科專業,在新工科背景下正經歷著深刻的變革與轉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近日,一場聚焦于“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專業建設與發展——機遇與挑戰”的研討會召開,來自土木工程系的老師們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土木工程專業的未來之路。
消息稱,會上,土木工程教研室李丹副教授率先發言,深入剖析了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專業所面臨的機遇。她指出,隨著新興技術如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在建筑領域的廣泛應用,土木工程專業的內涵與外延得到了極大的拓展。智能建筑系統的興起使得建筑結構能夠實時監測自身的健康狀況,提前預警安全隱患,這為土木工程專業的智能化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同時,綠色建筑理念的深入人心也促使土木工程在材料研發、能源利用效率提升等方面迎來新的突破契機,為專業人才培養提供了全新的方向與維度。
然而,機遇與挑戰總是相伴而生。在討論環節,眾多老師們紛紛表達了對土木工程專業在新工科浪潮中所面臨挑戰的深刻擔憂。李丹副教授提到,傳統土木工程教育模式相對固化,課程體系更新速度難以跟上新技術的發展步伐,導致學生在新興技術領域的知識儲備和實踐能力相對薄弱。此外,跨學科融合的需求對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打造一支既懂土木工程專業知識又能熟練運用新興技術的師資隊伍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龔澳老師也從行業需求角度出發,指出當前土木工程專業畢業生在創新能力和數字化技能方面與企業實際需求存在一定差距,高校人才培養與企業實踐需求之間的銜接尚需進一步優化。
武漢工程科技學院土木工程系方面表示,此次研討會的召開,為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專業的建設與發展指明了方向。在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時代背景下,土木工程專業需積極擁抱變革,以創新驅動發展,加強跨學科融合與產學研合作,培養適應新時代需求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土木工程專業必將在新工科建設的浪潮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為我國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經濟發展做出更為卓越的貢獻。
另外,稍早前的2024年12月13日下午,國家教學名師、重慶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李正良教授應邀為華南理工大學師生做了一場題為《AI時代的高校土木工程教學與科研》的報告會。
據華南理工大學土木與交通學院網站發布的相關報道,談及土木工程等傳統工科面臨的挑戰時,李正良強調了專業發展需要與時俱進,要依托優勢學科加強專業的內涵建設,增強專業的競爭力,需要融合AI時代下新興技術,培養跨界人才,有能力定義建筑業的新產品。他給出了土木工程專業改革的具體措施,包括重塑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標準,強調“厚基礎、寬口徑”的大類人才培養,在培養方案融入新一代信息技術、儲能技術、碳達峰碳中和等跨學科知識,重塑支撐創新創業能力的人才培養模式,突出個性化和開放的培養,推進教育數字化行動,依托卓越工程師學院實施本碩博貫通培養等。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儲運與建筑工程學院的土木工程系也于近期召開了學科專業一體化專題研討會。
會議指出,高校學科與專業建設相互支撐、協同,實施學科專業一體化建設是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二者并重,視為整體規劃建設,促其協同發展。土木工程專業辦學方向要結合行業轉型與智能化提升調整,增設專業方向、優化課程體系,向智能建造等方向轉型,融入智能建造于現有學科方向,優化學科與教學團隊,推進學科專業一體化,實現互促互融。學院網站消息稱,本次研討會進一步明晰了當前學科建設發展面臨的挑戰和機遇,為新形勢下土木工程學科改革創新探索指明了方向,為土木工程系教師凝心聚力共謀發展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