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檔案
- 會員類型:免費會員
- 工商認證: 【已認證】
- 最后認證時間:
- 法人:
- 注冊號:
- 企業類型:生產商
- 注冊資金:人民幣500萬
聯系我們
聯系人:徐經理
熱門標簽
公司動態
線粒體起源研究新進展-齊一生物

本文由專注于提供生物科技服務的齊一生物收集整理
美國弗尼吉亞大學的兩名研究人員認為,線粒體的前身很可能是一種寄生菌。
就連初中生都知道,線粒體是“細胞的能量工廠”,這一細胞器的起源可追溯到約20億年前。盡管科學家在19世紀就發現了這些供能者,但關于它們是如何進化成細胞的重要器件的,仍沒有一致的說法。
線粒體的祖先是一種非寄生性細菌,被另外一種單細胞生物攝入體內。大多數生物學家認為,該細菌有利于宿主:其中一種假說是,線粒體的前身,也就是那些細菌,能提供氫,幫助宿主細胞產生能量。另一些研究者則認為,20億年前,當大氣中的氧含量激增時,厭氧細胞需要這些細菌清除掉大氣中的氧,因為氧氣對厭氧細胞來說就像是毒藥。不管怎樣,它們共處得相當和諧,以至于*終發展成相互依存的長期關系。
根據*新的一種線粒體進化樹,美國弗尼吉亞大學的吳旻(Martin Wu)和王璋(Zhang Wang)分析了線粒體的進化過程,提出了一種新的可能性:線粒體的前身很可能是一種寄生菌。通過分析與細胞器親緣關系*接近的現存細菌的基因組,吳旻和王璋構建出了這種新型的線粒體進化樹。通過這些DNA數據,吳旻推斷,線粒體與如今的病原體“立克次體”(Rickettsiales)具有相同的祖先,均由一種古細菌演化而來,這種古細菌會產生一種能竊取宿主能量的蛋白質。然后,在進化過程中的某一階段,寄生菌失去了“偷竊”基因,卻獲得了另外一種能為宿主提供能量的基因,從而具備了如今線粒體所具有的功能。兩位研究人員的研究成果刊登在2014年10月的《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期刊上。
不過,其他科學家對這篇論文的結論持反對意見。美國馬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研究線粒體起源的丹尼斯·瑟西(Dennis Searcy)表示,兩位作者在得出線粒體起源于“立克次體”這一結論時,對進化樹的解釋是錯誤的。這一錯誤的推斷顯然會導致錯誤的分析結論。加拿大戴爾豪斯大學研究線粒體進化的邁克爾·格雷(Michael Gray)認為,細胞器進化得太快,我們很難確定線粒體應該放在進化樹的哪一分支上。
吳旻堅持認為,在這項研究中,他們已經盡可能地減少了錯誤,但他也承認,在指明線粒體的起源關系時還需要一個更好的模型。他說:“顯然,我們還要做更多的工作,進化樹上也有諸多空缺等著我們去填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