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檔案
- 會員類型:免費會員
- 工商認證: 【已認證】
- 最后認證時間:
- 法人:
- 注冊號:
- 企業類型:生產商
- 注冊資金:人民幣500萬
聯系我們
聯系人:程成
熱門標簽
公司動態
微生物破壞惡性循環可能在膿毒癥、ARDS等疾病中發揮關鍵作用
密歇根大學研究團隊表示,炎癥和微生物破壞性的惡性循環可能在膿毒癥、ARDS等疾病中發揮關鍵作用。
目前還未清楚它們是如何到達那里。但是發現,通常生活在腸道中的細菌在重癥肺病患者和動物體內可以被檢測到,這對重癥監護患者來說可能意義重大。
科學家報告稱,他們發現*深處的腸道細菌很難到達肺部,通常這種環境下不會發現細菌或細菌不能生存;颊呒膊≡绞菄乐,出現在肺部的腸道微生物便會超出通常肺部微生物的量越多。
研究結果由密歇根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團隊發表在《自然微生物學》上。
他們的結論:累及肺部的重癥疾病對人體自然菌群或微生物的破壞要比之前認為的嚴重得多。
研究人員目睹了影響嚙齒動物的危險的全身性炎癥-敗血癥,68例患者突發性嚴重肺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或ARDS。使用特殊的遺傳工具和細菌培養技術,他們首次對ARDS患者肺部微生物進行了研究,并與健康的受試者樣本進行了比較。
每年有超過200000的美國人感染ARDS,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是美國幾百萬人的敗血癥患者。將近一半的ARDS和膿毒癥患者死亡。
“研究結果表明,我們過去試圖找到治療膿毒癥和ARDS的方法,可能已經俯瞰了整個過程的主體部分。”醫學博士Robert P.Dickson稱。“我們幾乎把所有的治療手段都放在了治愈患者的炎癥失調和組織損傷。但我們的研究提出了一種可能性,即這種炎癥和損傷可能只是根本病因的表征:腸道和肺部菌群紊亂才是罪魁禍首。”
一個惡性循環
Dickson和他的同事們認為,這些患者可能會陷入一個微生物紊亂失調的惡性循環。
根據其發現,他們認為到底是人類還是動物首先感染患病,這引發了“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反饋循環。
微生物的變化導致炎癥,因為身體的免疫系統試圖抵擋入侵者。產生的炎癥反而會傷害脆弱的肺組織。然后,肺損傷和炎癥會改變肺的內部環境,導致非正常微生物的入侵。
提高危重患者的生存幾率需要打破這一惡性循環,這意味著需要找出保持微生物相對正常水平的方法。
要做到這一點,研究人員必須清楚肺中的腸道細菌*初來自哪里。然而,在膿毒癥的動物體內,他們排除了微生物每天進入肺的常規路線——口、鼻子和喉嚨。
19世紀50年代研究人員推測,一個可能的解釋是,重癥患者的腸壁“漏”了,細菌逃離并游走進入肺部。另一個潛在的解釋是,少量的腸道細菌存在于肺部,只有在適合的條件下才能增殖。
“我們*近才開始將肺作為一個生態系統考慮,” Dickson稱。“現在我們正在整理這些細菌建立菌群的規則,這對于健康和疾病都至關重要。”
繼續探究工作
Dickson指出,這些新發現有助于解釋幾十年前急救護理團隊發現的一些情況:腸道菌群在某種程度上與一個人的患重癥的幾率是相關的。
動物研究表明,自1950年利用抗生素對腸道進行預治療,可以預防肺損傷和死亡。Dickson就1月份發表在《柳葉刀呼吸醫學》的微生物和重癥疾病進行評述。
他指出,在其他國家,醫生甚至利用抗生素抑制微生物來治療未感染的ICU患者,減緩他們的器官衰竭和死亡。他們稱之為消化道的實踐選擇性凈化。但這種預防性策略在美國并不常用,因為擔心抗生素的使用可能會加速對抗現代抗生素的“超級細菌”的崛起。
為了解開肺-腸微生物的神秘面紗,Dickson和他的同事已經開始從密歇根大學的大學醫院重癥監護病房收集更多存在ARDS風險的患者樣本。密歇根大學是ARDS國立衛生研究院的一部分,為預防和早期治療急性肺損傷的臨床試驗網絡,或PETAL。Dickson是密歇根大學綜合研究中心副主任,該中心推動了科學家、工程師和醫生一起對ARDS等疾病的探究。
該小組還將利用醫學院宿主微生物法案,使研究者獲得無氧生長室、無菌動物設施、的基因測序和培養工具。在新論文中,這類工具對肺部存活的腸道細菌監測是很重要的,不只是對死細菌進行DNA檢測。
“從長遠來看,我們需要將微生物群作為危重患者的一個衰竭器官考慮。” Dickson稱。“我們正在研究其變得無序的原因,影響其他器官的方式以及解決它的方法。微生物在ICU的重要性幾十年前就已經明確了,但通過這些新工具我們*終能夠詢問和回答正確的問題。這真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時刻。”
這項研究是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TR000433、HL130641HL00774921,HL123515,HL123031,HL098961和HL114447)和密歇根臨床與健康研究所,醫學院宿主微生物法案和MCIRCC共同資助。
編譯自:What are gut bacteria doing in critically ill lungs? New discovery could change ICU care.MNT.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