渦街流量計報道;溫州老板集體跑路,被指向的原因大多相同———企業資金鏈斷裂。2008年,隨著世界光伏產業的興起,信泰集團也開始進軍光伏產業領域,并設立了新能源事業部。但由于涉獵業務過多、擴張過快,信泰*終陷入資金鏈斷裂的“絕境”。據稱,其真實的欠款高達20多億元,其中民間高利貸12億元,光月息就高達2000多萬元;還有8億元銀行貸款,每月月息也需500多萬元。
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周德文說,目前溫州民間借貸的利率水平已超過歷史值,一般月息是2分-6分,有的甚至高達1角5分,年利率達180%。而一企業老板說,大多數中小企業的實業毛利潤不會超過10%,一般在3%-5%,高利貸很容易就把企業逼上絕路。
“跑路老板或多或少都參與了民間借貸。”溫州工業園區一位官員認為,溫州人鄉土觀念重、好面子,“跑路”等于自毀后半生信用,不是走投無路,這些人不一定會跑。
“重組步是眼鏡產業,目前已經有3~5家行業內比較大的企業正在與信泰集團洽談重組事宜。”在溫州老板“跑路”潮中*吸引眼球的信泰集團董事長胡福林返回溫州之后,如何重組信泰就成為了各方關注的焦點。昨日,與信泰集團內部管理人員進行過溝通的溫州市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周德文如是說。
而信泰事件在溫州絕非個案,它不僅是溫州實體經濟空心化的縮影,更是溫州傳統制造業轉型之痛的真實寫照。記者走訪溫州多家企業發現,溫州中小企業出現了有單不敢接,有錢不敢賺的窘境,生存壓力甚至大過2008年金融危機。
有業內人士指出,如果現在政府不救治,年底將有近四成企業面臨停產。
“現在做實業真的很痛苦。”這是溫州名列前茅的打火機企業老板鐘強(化名)見到記者的句話。“金融危機時我們是多接訂單,少賺利潤。而現在卻是有單不敢接,有錢不敢賺。”
據鐘強介紹,之前溫州做打火機都有4000多家企業,現在注冊的只有100多家,而正常生產才50家不到。行業快速萎縮,與目前的經濟大環境關系密切。“尤其是人民幣升值和人力成本影響。今年人力成本比去年上升20%,人民幣匯率也不斷攀升,公司95%的產品靠出口,這些都直接削薄了利潤,F在整個行業利潤率已經從過去的30%~50%,下降到現在的3%~8%。”鐘強說。
服裝、鞋革等行業也同樣如此。一位在溫州制鞋的老板李潘(化名)表示,去年年底以來,一噸鞋底材料漲了三四千元,相當于一雙鞋漲了3元。膠水價格漲一倍,工人工資漲兩成。“今年是中小企業*艱苦的一年。”李潘說。
利潤遠不夠償還利息
溫州中小企業協會會長周德文告訴記者,現在大量傳統中小企業利潤率只有3%~5%,生存壓力比金融危機時還大。根據溫州經貿委的統計,今年前三個月,該市35家出口導向型企業銷售產值同比下降7%,利潤同比下降30%左右。同時,企業訂單金額出現減少趨勢,單筆訂單平均金額比上年同期下降占到16.7%。
周德文表示,今年上半年生產制造業面臨著人力成本上漲、原材料上漲、人民幣升值等多重挑戰。而溫州大多數制造業都是勞動密集型、出口型的企業,上述因素直接加重企業負擔,溫州已經有兩成左右的企業陷入停工和半停工狀態。如果政府不救治,年底可能達到3~4成。
而今年以來,銀根緊縮,銀行貸款難度加大,中小企業因規模較小,融資更加困難。在銀行貸不到款,而之前又有銀行貸款需要償還,在這種情況下,中小企業只好借助于民間借貸。有的短期的利率高到6~8分。長期的也要3分左右。“這簡直是飲鴆止渴。一個企業的利潤才3%左右,而如今溫州民間融資成本的年化利率達到30%~50%并不新鮮,企業的那點利潤連償還利息的錢都遠遠不夠。資金鏈一斷裂,老板出逃、自殺就出來了。”
產業空心:做實業不如做投機
但是,別的行業卻來錢極快,尤其是房地產業。據溫州當地一家大型物流和房地產企業負責人陳杰(化名)介紹,溫州大部分靠著傳統制造業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之后的企業,都將錢投向了來錢快的行業。其中礦產和房地產聚集的溫州資金*多。幾乎出現了“大企業造房,中小企業買房”的全城瘋狂。據悉,在2010年溫州市百強企業名單中,有40多家制造業企業涉足房地產開發。更有企業把廠房、項目等作為融資平臺,向銀行貸款之后轉而投資房地產等行業。
銀根收緊之后,貸款變得艱難,很多中小企業又急需資金,錢就成了稀缺資源,使民間借貸市場空前膨脹,一些不缺錢的中小企業也開始將錢拿出來做起了擔保等業務。這又加劇了中小企業的生存風險,一旦與其有擔保關聯的一家企業出問題,另一家企業也會受牽連。“我在今年年初的時候就提出了溫州產業空心化的危險,看來這些都應驗了。”周德文說。
企業呼聲:救信心比救市更重要
談起未來的發展,鐘強很悲觀:現在救信心比救市更重要啊。大家都基本沒有做實業的信心了。投資300萬元給“老高”(溫州人對放高利貸的簡稱),動一動,一年的生產成本就賺回來了。之所以還在堅持,一是因為社會責任,畢竟這么多員工就業;另外就是對自己辛苦打下的基業的不舍。“我們希望政府能夠給一個穩定的金融環境,而不是一會兒收一會兒放,在放的時候,大家都在上規模擴生產,攤子鋪大了,需要再進行投入的時候,政府又收緊了。企業資金運轉不過來只能關門。”
如何轉型:先穩定金融政策環境
其實轉型早在幾年前就提出來了,但成功轉型談何容易?胡福林的跑路和信泰集團的倒下也許正折射了這幾年溫州企業的轉型之痛。胡福林公開表示,近幾年一直在謀求轉型,希望從事附加值高、利潤率高的產業。在轉型過程中資金投入很大,像太陽能技術力量投入、眼鏡的品牌投入、連鎖店的投入等都花費了很大一筆費用。如果政府在轉型中能給信泰政策支持,銀行能表態對貸款資金不輕易抽貸,那信泰就有信心做下去,不然就是轉型轉到一半就失敗。胡福林的話引發業界共鳴:“要轉型,首先要有穩定的金融和政策環境!轉型就如蛇蛻皮,正在痛苦呢,卻被外界環境打擾,不僅皮沒蛻下來,蛇反而會死掉。”一個老板給出形象的比喻。
浙江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金詳榮認為,小企業應走專業化道路,參與大中企業的價值鏈分工,而不是一味和大企業在同一水平上競爭,導致價格戰等惡性商業競爭。
政府措施:提高不良貸款容忍度
企業家普遍反映,銀行在中小企業*困難時不但沒施予援手,反而采取帶有歧視性的放貸政策。而資金短缺正是中小企業發展的困境。溫州銀監局局長張有榮表示,擬提高對中小企業不良貸款的容忍率,F在溫州不良貸款率為0.37%,提高到1%~2%比較合適,這樣就有60億~120億元資金放出來,對“求資若渴”的小企業來講將是“雨露”。溫州將在10月底前對資金困難的企業進行排查、分類,對本身沒多大問題的企業給予大力支持。對資金斷裂、破產的企業,在銀行的介入下進行債權重組。同時將把更多信貸額度向小微型企業傾斜!∪缃,浙江企業主欠債“跑路”現象已引起中央重視,溫總理節日期間親臨浙江調研,當地政府也出臺救市措施。然而,僅有這些尚且不夠。如果沒有金融體制的創新,民營企業以及民營資本面臨的困局難以根本改變。
事實上,在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大企業與中小企業之間,銀行厚此薄彼非只一日。這一沉疴陋習久積未改,其深層原因在于現在金融體制的僵化、保守。而金融體制的改革在金融危機之后一直處于停滯狀態。所有這一切的變局都在呼吁金融體制的變革。應以解決中小企業資金困境為契機,大力推動金融業的改革與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