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檔案
- 會員類型:免費會員
- 工商認證: 【已認證】
- 最后認證時間:
- 法人:
- 注冊號:
- 企業類型:經銷商
- 注冊資金:人民幣萬
聯系我們
聯系人:小李
公司動態
業界呼吁我國盡快建立產品傷害監測系統
“如果我們預先建有產品傷害監測系統,那么我們就能通過這個平臺掌握許多傷害證據,這次錦湖輪胎的召回事件就不會這么一波三折。”針對央視曝光的錦湖輪胎事件,長期關注產品質量案件的北京市士鋒律師事務所合伙人王士兵日前呼吁:我國應該盡快建立自己的產品傷害監測系統。這也是眾多人心底的聲音。
現實的呼喚
所謂產品傷害監測系統,即通過樣本醫院收集由產品缺陷導致的傷k害事故,包括傷亡事故、產品種類、地域分布、事故原因、病理特征等數據,為政府部門、相關機構進行產品安全管理,制定消費者安全政策,評估政策效果,為消除安全隱患提供決策依據。
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大都建立了比較完整的產品傷害監測系統,如美國消費者產品安全委員會建立的國家電子傷害監督系統、日本的產品事故信息收集報告程序以及歐洲家庭和休閑事故監督系統等。據介紹,建于1970年的美國國家電子傷害監督系統,僅在2004年就收到98家指定醫院收治的35萬起與產品有關的傷害事件報告,為美國缺陷產品召回提供了重要的決策依據。
目前,我國正處于“十二五”發展的關鍵時期,在產品質量問題日趨化和政治化的今天,加快建設產品傷害系統已經引起了國家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國家“十二五”規劃提出要“加快構建源頭管理、動態管理和應急處置相結合的社會管理機制”,為構建產品傷害系統定下了基調。國家《質量發展綱要(2011-2020年)》、《質檢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都明確提出了要建立產品傷害監測信息系統,建立產品傷害事故數據庫,開展產品傷害評估和預警分析,發布消費預警,引導消費。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到國家質檢總局座談,也呼吁盡快建立產品傷害系統。2011年全國質檢工作會議提出,在今年嘗試建立產品傷害監測系統。目前,已經送交國務院法制辦有望在年內出臺的《缺陷產品召回管理條例》也專門提出:國務院質檢部門應當加強產品安全與缺陷產品管理信息化建設,組織建立缺陷產品監督管理信息系統,并與國務院衛生主管部門共同建立產品傷害監測系統,收集、分析與統計因產品缺陷造成的人身傷害信息等。
起步的考驗
盡管方方面面如此重視產品傷害監測系統的建立,但現實的情況是,在日益成為世界各種產品生產和銷售大國的同時,我國在產品質量的重要監管手段——產品傷害系統的建設上卻起步較晚,甚至可以說是嚴重滯后。
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傷害預防室副研究員段蕾蕾介紹,同世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傷害監測工作起步很晚,產品傷害監測工作更是落后于疾病傷害監測。2003年,在衛生部支持下,段蕾蕾所在的單位開始了傷害監測試點,涉及129家醫院,但這些試點并不是專門針對產品傷害,不涉及產品傷害信息。
2007年,國家質檢總局缺陷產品管理召回中心結合國外產品傷害監測工作經驗,提出了我國產品傷害監測方案建設規劃,并聯合中國疾病控制中心慢病中心(CDC)開展了“國家產品傷害檢測模式研究與試點”工作,由此才拉開了我國產品傷害系統建設研究的序幕。
“起步晚,則傷害大。”王士兵堅持認為,如果我國已有產品傷害監測系統,到醫院治療的三鹿牌嬰幼兒奶粉事件受害患兒信息就能被及時收集,并及早啟動問題奶粉召回,就不會有后來的悲劇發生。
對于錦湖輪胎的質量問題,也不是沒有預先征兆。2009年,湖南就發生了一起因為錦湖輪胎爆胎致使4人死傷的重大事故,國家橡膠輪胎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等3家權威機構給出了“涉案錦湖輪胎有制造質量問題”的結論。“但為什么錦湖輪胎在召回問題上行動遲緩?主要就是因為我們在產品傷害監測研究上起步較晚,對于前期缺少相關的傷害信息收集。”王士兵說。
“多余”的質疑
產品傷害監測系統如何進行監管預警?相對于已經健全的政府相關部門的質量及消費等投訴平臺、企業質量問題反饋平臺是不是多余?一些人對此提出了質疑。
“建立產品傷害監測系統,首先能拓寬產品傷害信息收集渠道,有利提前預警。”中國質量協會專家成華表示,從目前我國所設定的缺陷產品信息采集渠道來看,一些產品的質量問題主要通過監管部門的調查、第三方機構檢測結果,以及社會上來自消費者、媒體的投訴、報道等獲取,遠遠不能涵蓋產品質量問題。比如新近發生的“雀巢嬰幼兒米粉”事件、2010年麥當勞麥樂雞發現的兩種有害化學成分等事件,均是通過各種檢測機構、研究機構檢出了重金屬或可能致癌物質后才 “被迫曝光”的。
“但有些產品安全隱患信息卻只能在某類產品已經對人體構成傷害后通過醫院才能收集到。比如典型的阜陽奶粉事件、三鹿牌嬰幼兒奶粉事件等。”成華強調,特別是一些汽車、玩具、電器產品等傷害事件,大都是通過醫院這一特殊的場所,才*先獲知或接觸到受害者所使用的產品傷害信息,*終揭開掩蓋這類產品質量安全的“蓋子”。
在王士兵看來,建立產品傷害系統的好處,在于有利于監管部門從宏觀上監管產品質量問題,預防區域性惡性事件的發生。
據衛生部2007年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每年因各類傷害包括產品傷害等因素導致的死亡人數約70萬至75萬人,而這個數字在今天已經有了擴大,產品傷害的范圍也已經由過去的各種車輛質量問題擴展到產品污染、非法添加各種添加劑、食源性食物中毒等種類。比如汽車,中國2010年產銷已達1800多萬輛,在成為世界產銷大國的同時,其中的安全隱患也日益增加;中國同樣是生產、消費和出口大國,由于玩具構成的污染、傷害事件也不在少數。
“因此,只有通過產品傷害平臺收集相關信息,然后通過專業人士或質檢人員對典型案例的追蹤、分析、評判,才能*終提高我國的產品質量、擴大出口。”王士兵說。
有力的支撐
曾參與前期我國產品傷害系統項目研究的國家質檢總局缺陷產品管理中心的一位博士表示,產品傷害系統包括信息采集渠道如醫院的選取、電子數據系統建設、典型案例的調查跟蹤、各種流程管理等多個方面,從目前的情況看,我國已經初步具備了建立產品傷害系統的各種條件。
首先,我國各類醫療機構遍及全國各個鄉村,這為合作共建產品傷害系統提供了重要的數據收集渠道。另外,隨著經濟的發展,質量環境氛圍日漸濃厚,也為該系統的建設提供了廣泛的社會基礎。
其次,各種技術條件已經具備。比如系統建設所需的信息技術、物聯網技術、編碼技術等,今天的技術發展已經完全能夠滿足。
再次,更為重要的是前期的試點工作為系統的建設打下了一定的基礎。特別是2009年1月,在科技部基礎性工作專項經費的大力支持下,我國又分別開展了“我國產品傷害醫院監測與分析研究”和“我國產品傷害醫院信息采集與研究”項目研究,重點在浙江省常山縣、廣東省深圳市、福建省廈門市3地選取了8家醫院進行試點,目前已經收集傷害監測信息8萬余條,涉及產品相關傷害病例4萬余例,初步建立起了產品傷害數據庫,為進一步建立產品傷害系統提供了技術支持。
“產品傷害監測系統的建立勢在必行。但從現在的試點的情況看,這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多部門的支持,不能一蹴而就。下一步主要是政策和經費的投入問題,比如部門的合作、財政的支持等。”這位博士表示,目前,相關部門就此已進行了多次磋商,內容已觸及今年“擴容”試點醫院等實質性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