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檔案
- 會員類型:免費會員
- 工商認證: 【已認證】
- 最后認證時間:
- 法人:
- 注冊號:
- 企業類型:經銷商
- 注冊資金:人民幣1000萬
聯系我們
聯系人:徐家順
熱門標簽
公司動態
島津會長在第13次中日經濟討論會發表演講
島津制作所會長服部重彥在會上發言,全文如下:
我是*后一個發言,請大家多多關照!我次來到長春,昨天我從飛機上往下看,看到廣袤的農田,坐在車上往市內走時我也看到長春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城市,為此使我非常著迷,我非常高興在早餐會上吃到非常好吃的沙拉,本來我們在日本吃的沙拉也非常好吃,但是我今天吃長春的菜,我覺得很甜,菜的味道非常好,我覺得中國的蔬菜新鮮度以及好吃,使我重新認識到中國的食品。這是我在長春一天半的感慨。
這次我發言的題目主要市環境領域的互利互惠。首先我想做一下介紹,1760年以英國革命為中心的之后到現在只有250年,人類生存已經幾萬年,產業革命之后,200多年時間里大家都知道從我們用手織棉布開始,從從河里撈魚的生活開始,但是僅僅200多年就發生這么大的變化,可以說在全世界,無論是要談論國民生活,還是產業的未來我們都無法擺脫環境問題,沒有環境我們都無法談論其他相關話題。
日本在70、80年代之前,我們都面臨很大的環境問題、食品安全問題,特別是工業發展速度非?鞎r,出現了很多問題。某種意義上說這是沒有辦法的。今天的日本也有過痛苦的經驗,我想在這里和大家回顧一下。就環境問題和大家積極進行討論。
我想生態社會給我們給我們提出很多的挑戰,我們如何要建設一個生態型社會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技術創新是*終能夠促進我們的綠色增長,我想從這個方面給大家介紹。
現在中國的經濟飛速發展,中國社會也存在的很多問題,總的感覺看,比如說基礎設施的完備,隨著基礎設施和城市的不斷發展,我認為有必要解決環境問題和食品安全問題,比如剛才說到食品安全標準并不是所有領域也做得很好,日本過去也有很多痛苦的經驗。我們為了生產也消費了很多能源,但是現在日本的空氣也好了,生態也平衡了,可以說日本非常重視環境問題。在這種形勢之下,中日兩國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可能并不一樣,但是我們所*終追求的終極的目標。環保、可循環的自然環境是一樣的,我們立場是不一樣,但是我們的目標是一致的。
作為亞洲相鄰兩個國家,中日兩國都向著終極目標努力,為此我們應該怎么做,我們存在哪些問題。我是做技術出身的,我想我的視野稍微窄一點,我想從專業角度做一個介紹。
我所在的企業是島津制作所,創業到現在已經135年,一直都在京都,我們在中國也有機構。公司的人員有一萬多人左右,是中堅型企業,在中國有1200多名員工,業務主要醫療器械、檢測儀器,在這里我也對此表示感謝,當然還有很多機構都在用我們的產品。
當時70年代之后日本的環境問題非常多,我主要的專業是檢測,包括空氣質量問題、人吃了有病的魚的問題等,可以說日本的環境問題我都親身經歷過,之后我們實現了很多突破,*終解決了這些問題,因為今天要討論環境、食品安全,我想在環境、食品安全、綠色創新上給大家做一些介紹。
工業化以后,人口急速增加,人的欲望也在不斷擴大,在這種情況下,食品添加劑、添加物、蔬菜中殘留物都是威脅食品安全很大問題。另外我們現實中面對的是環境污染問題,食品問題,我們必須從全球角度盡早解決保護地球、保護人類的安全,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我們在討論環境問題時,往往大家都聚焦與環保車、環保家電、太陽能電池等,這些是未來社會的一些活動,當然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認為環境污染、食品安全是我們所要做的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我認為我們不可以忘掉這些。
因此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認為中日兩國之間要進行各種各樣的互惠合作,這是我們今后的重要課題。有關環境污染、食品安全這些問題,我想人要生活下去,保護自身的健康,保障生活環境良好,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是更為重要的課題。從這一點來說,我認為我們是有共識的。給予這些共識有關我們以后的行動計劃,可以從統一標準等方面開始做起。因為日本以前犯過很多這樣的錯誤,我希望同樣的錯誤不要在中國發生,希望日本的失敗經驗可以對中國有所借鑒,比如說汽車尾氣的排放,隨著科技的發展,產業不斷進步,各種情況都在改善,我認為標準值得也許在改變,當然環境本身也在變化,但是現在還沒有一個全世界統一標準的數值,比如像美國他們有一個對環保非常嚴厲的標準,但依然沒有一個統一標準,有關環境問題世界標準尚不統一是一個很大問題。
大家都知道,環境問題、食品安全問題是不分國境的,如果不出口是有國境問題,但是在環境方面實際上是沒有國境的,所以有必要建立世界統一的標準,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因為我是搞技術的,所以我會從技術觀點闡述,對于那些要限制的物質必須要有一個具體選定和具體數值上的限制和標準。
首先我認為中日之間要統一標準。當然不可能立刻就形成標準,但是我認為應該采取一些行動,當然這不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特別是數值上的限制,我們應該選什么樣研究人員,去怎么樣測定、制定這個數量等,我認為這些都需要很多的協商。比如說對環保研究的基礎等方面都應該積極進行推動,有關大氣的污染大家也得知道火電發電以及工廠排放在大氣當中的污染物。日本以前是采取先脫硫、脫氮的做法,今后我想借鑒這些經驗會對中國有益,因為水當中有水銀,魚又吃了水銀,人又吃了魚,所以會導致人身體不健康,至今這也是一個問題。在中國,我們也開始出現各種各樣非常嚴厲的、嚴格的環境標準,對污染物質,特別是這些排放量到2010年削減10%這樣一個目標,當然具體的我也不清楚,但是我認為中日雙方一起來看,是往同樣一個方向努力。
作為亞洲兩個經濟大國,從制定亞洲版的食品安全標準的來做,我們應該互相支持,制定這個標準,這是非常緊急的課題,測定、測量技術,還有亞洲版的數值設定,用什么方法解決相應的問題,在這些領域我們急需完善我們的技術基礎,這是我們重要的課題。
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也是同樣重要。雖然現在可以互相買賣排放權,但是如何去買賣,具體做法有待于更細致的研究。這是我要說的環保問題,今后我想在環保領域我們會有很重大的突破,因為現在還面臨能源枯竭問題,包括石油、化石燃料屬于枯竭能源。吉林省生產很多玉米,玉米也可以作為燃料的原料,當然會有其他問題存在,在節能基礎之上開展和以前沒有太大關系的活動,比如說太陽能電池、風電發電、節能技術等領域的各個革新都在不斷發展。所有這些領域,技術都有很大的發展,但是在效率來看,我認為還在效率上有待于提高,在這點西田先生是這個方面專家,在后面討論階段他可以給我們做更詳細的介紹。
中國現在有很多的技術人員在進行新能源開發,據說太陽能電池效率可能會達到25%,還有氫能源的汽車,中國都進行相關的研發。日本也有很多這方面的研究,雙方如何去接洽,如何聯合,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剛才也有人提到去年12月日本發表了新成長戰略,當中提到創新,特別是低碳社會的“綠色創新”成為重要課題,中國在第十一個五年計劃提出“資源節約型、環保型社會”建設的目標。
所以從這一點來看,我們兩國所要實現社會的愿景是相同的,產業革命之后所發生的、出現的非循環型社會,如何把這個“非循環型”社會進行轉換,給予石油燃料的普及,使這些產業通過技術革新去改良,我認為這是可以實現的,而且還會帶來人類發展的極大的飛躍,五至十年也是可以實現的。
當然可再生能源等技術開發也很重要,不僅限于此,今后我們作為能源還有各種各樣對能源的限制,這些限制也許應該放緩,比方說不僅僅是硬件方面,比如說太陽能電池,如果要用的話,它還有蓄電池功能,另外還有智能電網、電力供給方和用戶方也可以交換信息,現在在日本利用這些技術建出的城市叫“環境復合型”城市,這是非常小的城市規劃,在中國也有燃料電池,氫燃料汽車,包括電動汽車充電的完備,所有生態項目都在啟動,我也看了中國新能源車產業振興的計劃,這都令人非常高興。這些做法并不是將產業往被動方向發展,我認為是產業推動下一個階段發展新動力。
要建設環保型社會,我們有必要發展新的闡釋,比如對迄今為止這些石化燃料,可能一時改造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今天的時間很短,但是環保問題的確很嚴峻,面向未來我們要建設環保型社會,我們要做一些什么工作,更為重要的是兩國要比以往加合作,*終實現飛躍式技術創新。
另外,不僅僅是開發,*終我們要在全世界普及,做到標準化,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做法。迄今為止所有的標準都是歐洲在世界,比如ISO中各種各樣的標準,但是我想中日兩國應該在標準方面加強合作,希望兩國標準能夠得到社會的高度評價,進而推動環保型社會的互利合作,以上就是我的發言,謝謝各位。
benwen:www.jssxk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