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10月25日,全國總工會舉行貫徹落實《意見》新聞發布會,相關人員介紹《意見》有關情況。
《意見》提出,力爭到2035年,培養造就2000名左右大國工匠、10000名左右省級工匠、50000名左右市級工匠,以培養更多大國工匠和各級工匠人才為引領,帶動一流產業技術工人隊伍建設,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和技能支撐。力爭到2035年,培養造就2000名左右大國工匠、10000名左右省級工匠、50000名左右市級工匠,以培養更多大國工匠和各級工匠人才為引領,帶動一流產業技術工人隊伍建設,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和技能支撐。
政策合力破解難題 激發產業工人創造潛能
全國總工會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黨組成員,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協調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馬璐介紹,《意見》包括九個部分27條舉措,全文約4800字。第一部分是總體要求,第二至第八部分是改革舉措,第九部分是保障措施!兑庖姟纷⒅嘏c《改革方案》相銜接,注重保持政策連續性,注重深化拓展改革舉措,重點有5個方面:一是突出目標導向,二是突出系統集成,三是突出重點任務,四是突出破解難題,五是突出強化合力。
“2017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明確由全國總工會牽頭,30個部門組成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協調小組。7年來,全總認真履行牽頭抓總職責,各單位積極推進落實分工任務,各級著力加強組織領導、完善工作機制、健全制度體系、落實重點舉措,推動改革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效。”馬璐介紹。
“同時也應該看到,產業工人隊伍建設還存在一些體制機制障礙,相關法律法規政策需要進一步完善落實,特別是新技術新業態快速發展對制造業產業工人隊伍穩定帶來新挑戰!兑庖姟返某雠_,就是要以更有力的改革舉措、更強大的政策合力破解難題,進一步增強產業工人的成就感獲得感幸福感,激發產業工人的勞動熱情和創造潛能。”馬璐強調。
對于下一步工作,馬璐表示,一是認真履行牽頭抓總職責。會同相關部門,做好《意見》的宣傳工作,凝聚社會支持改革的廣泛共識;深入企業、車間、班組、生產一線,宣講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和重點舉措,增強廣大產業工人對深化產改的認識,引導廣大產業工人積極支持改革、自覺投身改革。加強政策解讀和專題培訓,準確把握深化改革的核心要義和重點舉措。完善統籌協調、任務分工、部署落實和考核評價機制,推動深化改革舉措落地見效。加強對不同類型企業深化改革工作的指導,強化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激發企業推進改革的動力,充分發揮企業作用。
二是抓好工會分工任務的貫徹落實。按照《意見》要求,用改革精神不斷創新工會工作體制機制和方式方法,更好發揮工會組織聯系服務職工群眾的橋梁紐帶作用。重點抓好加強產業工人思想政治引領、保障產業工人主人翁地位、完善產業工人技能形成體系、維護產業工人勞動經濟權益、發揮產業工人主力軍作用五方面工作。
緊扣重點領域 為制造強國建設提供人才支撐
《意見》提出實施制造業人才支持計劃,國家將如何組織推進?如何增強制造業崗位對青年吸引力?
對此,工業和信息化部人事教育司司長傅建奇表示,今年6月,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財政部、國務院國資委聯合印發關于開展制造業人才支持計劃申報推薦工作的通知,計劃每年遴選支持100名創新企業家、300名先進制造技術人才、500名先進基礎工藝人才,為制造強國建設提供人才支撐。
在制造業人才支持計劃實施過程中,工信部將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緊扣重點領域。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集成電路、工業母機、關鍵軟件等重點領域,面向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等重點任務,通過地方主管部門和央企推薦、專家評審等程序遴選相關領域急需人才。
二是強化人才培養。組織實施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等,強化對入選人才的專題研修培訓;支持入選人才通過掛職、特聘等方式到高校、科研院所、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等進行培養鍛煉。
三是突出人才使用。優先支持入選人才所在企業承擔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產業基礎再造等重大項目(工程);將入選人才指標納入先進制造業集群、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G 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先導區等示范項目的認定或評價體系。四是優化人才激勵。對先進制造技術人才支持直接申報正高級工程師職稱,對先進基礎工藝人才中央財政給予每人25萬元支持建設技能大師工作室等。推薦符合條件的入選人才申報“國家工程師獎”“中華技能大獎”“五一勞動獎章”等表彰獎勵;鼓勵各地、各單位根據實際,對入選人才在積分落戶、子女入學等方面予以支持。
“通過上述措施,統籌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和保持產業工人隊伍穩定。”傅建奇表示,下一步,工業和信息化部將貫徹落實《意見》要求,會同有關部門,積極營造良好發展環境,鼓勵和支持更多勞動者,特別是青年一代投身制造業,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
一是強化制造業人才培養。圍繞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一體推進產業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加強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有機銜接,推動完善校企協同育人機制,面向制造業重點領域,對接職業標準和崗位規范,開展“項目制”“訂單式”人才培養,主動適應制造業人才隊伍的新變化和勞動關系的新形態。
二是搭建建功立業平臺。深入開展全國工業和信息化技術技能競賽,引導從業者不斷提高技術技能水平。建立健全制造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評價體系,深入實施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提質擴面行動,開展數字卓越工程師能力評價,讓制造業人才職業發展縱向有階梯、橫向可轉換。
三是營造良好工作環境。鼓勵和支持制造業企業改善工作環境和勞動條件,提高待遇保障,豐富精神文化生活。加快制造業企業數字化轉型,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全方位全鏈條普及應用,提升企業對高水平人才的集聚能力。保障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等群體合法權益,引導督促企業落實勞動合同制度,強化產業工人服務保障。
四是加強宣傳引導。大力宣傳制造業典型模范人物的先進事跡和卓越成就,提升年輕人對現代制造業的認識和興趣,激勵更多勞動者特別是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持續完善關心關愛勞模工匠和技能人才的常態化機制,推動落實勞模工匠待遇,讓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在制造業蔚然成風。